进入90年代以来,江苏城乡经济快速增长,既为江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也对江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的经济基础比较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名列前茅,整个经济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大省。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江苏科技力量比较强,市以上国有独立科研与开发机构有338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及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科研院所56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93.46万人。农业和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50.77%和37.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基础也很好。现有高校66所,在校学生24万人。全省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新闻和出版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文化生机勃勃,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相对于经济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事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缺乏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文化体制改革进展不快;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相对于科技教育较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等等。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显得不相称。
面对这种状况,江苏省委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文化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来都是十分巨大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尤其如此。现代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而是促进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江苏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小康标准,而文化方面还有差距。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经过充分的酝酿,江苏省委在1996年10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并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6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是推出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二是造就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各类优秀文化专业人才;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四是全面活跃城乡群众文化;五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新体制;六是建立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为了实现文化大省的目标,199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动员各级为实现文化大省目标而奋斗。会议期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文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若干经济政策规定的通知》,对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出台一批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九五”期间,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加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1至2个百分点;省财政预算内每年安排文化专项经费1000万元,重点用于艺术创作、演出等;对省属院团,省财政每年补助500万元;文化保护经费从每年28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并把文化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资助经济落后的375个乡镇建设和改造文化馆;省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征集和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从1997年起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地迅速组织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及时贯彻实施。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两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我省的文化事业有了可喜的发展。
以繁荣创作、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多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的精品力作,是繁荣文化的首要任务。文化工作会议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标,我们召开全省多出优秀作品工作座谈会,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多出优秀作品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出版精品战略研讨会、戏剧精品创作座谈会、电视剧优秀新作座谈会,举办了影视、戏剧编导研讨班。经过认真讨论和充分酝酿,出台了《江苏省1998-2000年艺术创作规划》,同时围绕庆祝建国50周年和南京解放50周年活动,确定了一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包括电影《草房子》、电视《陈奂生上城》、专题片《风雨钟山》以及根据新编历史剧和名著改编的戏剧作品,并以责任制的形式从人力、物力上予以保证。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两年我省精神产品的生产出现了较好的势头。
重视培养优秀文艺人才,为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拥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人才不仅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多出优秀作品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把文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计划地培养以思想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艺术成就突出的艺术家为骨干的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群体,特别注意培养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尖子人才。在充分发挥老作家和老艺术家作用的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以任务带队伍,给青年人多压担子,促使他们早出成果,早日成才,逐步形成人才梯次结构。我们推荐选拔了43名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在全省组织实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推荐选拔251名青年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制度,省委宣传部转发了省文联和省作协《关于文艺家深入生活和业余作者请创作假的意见》,在培养新人方面“以功带人,以戏带人,出人出戏”,涌现出李洁、周天等一批20多岁的优秀青年演员。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省“五个一工程”和其它奖项的评比,激励广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今年起,对于获全国性大奖和在省内获奖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将在广泛宣传的同时给予重奖,在全省范围内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局面。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我们要求各地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一批文化设施。省辖市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县乡建设好综合性的文化馆、文化站,消灭“无房站”、“危房站”。目前省、市县都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立项,有的已开工建设。目前我省几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江苏大剧院已完成了建筑设计、地质勘探;南京图书馆选址已定,正在进行设计方案招标;江苏科学宫初定选址,完成总体规划的设计方案,争取今年底动工;42层的省彩电中心二期工程已于今年奠基动工,计划到2000年演播系统投入使用,到2001年竣工;南京博物院扩建工程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装修,并同步考虑陈列设计,明年国庆节前对外开放。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活跃城乡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硬件”设施无论怎样完善,如果没有相应的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繁荣。我们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与建设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我们坚持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乡为龙头,将创建文化带(文化长廊)、“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一起抓。省里制定了有关政策,改善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基层文化队伍进一步稳定。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首先抓了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我们把发展艺术生产力、推动出人出戏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入、平稳发展的原则,把转换内部管理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研究制定了《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全省艺术表演团体考核、评估方案》,对省直属6个艺术表演团体演职人员进行考评,实行全员聘任制。同时,改革了分配制度,初步形成了激励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在省内有重大影响或确有保留价值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逐步形成省里保重点、社会办文化的格局。其次,积极推进新闻出版系统的改革。鼓励和加强出版单位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加大出版结构调整的力度,深化出版社的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将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作为整个出版改革的突破口。今年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成立江苏图书发行集团,拟成立的发行集团为江苏省出版总社领导下的多个法人的联合体;二是组织筹建现代化的图书集散中心——江苏图书城,准备在年内完成立项和设计工作;三是改造湖南路图书发行大厦。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十五大为我国跨世纪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按照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建设文化大省,全面繁荣我省的文化事业作出积极的努力。
1、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高度来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我省的文化事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但要继续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文化的全面繁荣,仍需进一步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提高对新时期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建设文化大省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继续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富足;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大省是江苏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迫切需要,文化建设搞不好,精神文明得不到充分发展,必然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文化繁荣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了,就能大大增强江苏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为加快经济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信心,引导大家看到我省加快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强领导,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坚持不懈地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把我省的文化事业进一步推向繁荣。
2、加强队伍建设,多出优秀作品。1999年是建国50周年,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江苏举办,这是产生优秀文艺作品的良好契机。我们将继续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力争在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上取得突破,拿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震撼力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优秀精神产品的产生,最终取决于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积极引进我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急需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努力创造和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文化和年龄结构合理的跨世纪人才队伍。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适宜融洽的环境和自由讨论的氛围,我们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作家、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容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共存共荣,给不同的文化提供多元共存的条件。我们将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文化交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增强江苏文化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3、努力建设有中国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的群众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江苏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如吴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金陵文化等代表着典型的地域传统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些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如何不断提高品位,更新形式,成为现代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文化资源和传统优势,在挖掘、整理、提高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传统结构的群众文化。同时,努力开拓群众文化新领域,促进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的结合,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品位。继续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普活动,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一些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加。
4、深化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新体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艺体制改革的力度,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入、平稳发展的原则,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工作。要改变政府包办文化的局面,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内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加快组建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影视集团。(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